盡管外界熱議工業4.0,在柳老師看來,這個概念遮蔽了國內工業化發展的基本事實: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大國,而是加工型大國。所謂“制”意味著規范、標準、工藝、設備及流水線。
柳老師說,“制”是人家的,“造”是我們的。機器化大生產中最能體現“制”的特點是圖紙,所有工序必須嚴格依據圖紙進行操作,圖紙就是命令,而我國很多工廠的圖紙是從國外引進的。圖紙的本質就是“事前設計”,一個工業設計師必須通盤考慮制造、流通、使用、回收的全過程。
現在中國的發展,要提到哲學跟美學的角度。過去我們都是沿著歐美的方式走,在追趕。當今這個世界,我們必須找到另一個系統,從這個系統里面找到我們的思路,這就是中國的方案。按照現在歐美的經濟方式,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。而我們不是跟他分蛋糕,所以他也不必把我們當假想敵,那么我們就必須更換思路。
柳老師以螺絲釘為例,目前能生產的國標最小型號M3,而M1螺絲釘現在還需要進口。事實上國內到處都有螺絲釘廠,日本全國僅一座螺絲釘廠,所以人家能做得精益求精。德國只有3家電鍍廠,而我國幾乎每家工廠都有電鍍廠。這種在生產上追求“小而全”的特點,柳老稱之為“小生產社會觀念”,不懂得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互補合作,工業化社會的最大特征就是“我的優勢是你不懂,你的優勢是我不懂,這樣才會有合作,否則你我一樣,不就是競爭了嗎?”
柳老師去國外講學發現“Made in China”貼牌產品正在銳減,這說明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人口紅利消失了。有老板向柳老師討教“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救活企業?”柳老師拒絕開這樣的救方,“天底下沒有這樣的法寶,不做基礎的東西就是投機取巧” 。 柳老師也知道,不能責怪企業,企業要發工資、交稅,只能看眼前。政府就像企業的“父母”,要為企業的長遠做打算;對待“創新”的新生事物如同撫養嬰兒,不能短期內產生不了效益,就撒手不管了。一些基礎的行業標準、技術研究、專利保護等,還得政府和行業協會親自牽頭來做
? ? ? “中國的設計還是商場觀念,而不是市場觀念”
在柳冠中的設計思想中,工業設計與商業設計之間涇渭分明,工業設計是一個集成的系統工程,對企業發展起基礎性的深遠影響,為的是人們可持續的適用;而商業設計追求的是款式更時尚、外觀更酷,主要任務是快速銷貨。
柳老認為“市場”是一個系統,不僅是短期內的銷售,還得明年、后年有提升,不能光做調研、跟著群眾的尾巴走,還有前瞻性的戰略突破產品。
而中國的Marketing不是“市場觀念”而是“商場觀念”,企業在選擇工業設計方案時,往往是看能否快速賣貨,設計師也想盡辦法更加時尚,柳老卻此類時尚的工業設計斥之為“短命鬼”,一旦過時,就會造成商品大量的積壓,企業就去請品牌公司做概念包裝和定位,其實一個行業內品牌永遠只有極少數,更多的品牌是有“牌”無“品”,形成過度營銷和企業轉型之困的“癥結”在于忽視了工業設計的基礎價值。
近年來,設計的商場觀念對業內的腐蝕,特別是各種評獎泛濫的現象,讓柳老師感到痛心。設計論壇、展覽、評審如雨后春筍遍地展開,活動很熱烈,領導了頒獎,但是否開發了,沒有人去抓,很多獲獎作品做的是表面文章,整體的工業設計水平并未因此得到提高,國外一些大獎也趁這個機會來中國撈錢。
我要評價